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教学科研>>教学成果>>正文
马列教学研究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2017-07-01 10:28   审核人:

《中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

[适用专]高职一年级各班

一、课程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院高职一年级公共必修课,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民族精神,弘扬优秀历史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1. 认知目标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伦理、宗教、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史学和科学技术的文化传统的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能比较准确的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运用于世纪社会生活,并将思考所得用复合现代测评规范的、

感染人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

3. 素质目标

学生树立起爱国情操:掌握多种认识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设计思路

   (一)确定课程目标的思路

   《中国传统文化》是依据提升学生素质和社会实践要求而设计。课程总体设计思路上,打破了高等教育人文社科类课程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转变成为以具体知识传统和整体文化精神把握相结合组织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中国文化精神有所领悟。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精华的深刻认识,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二)设计课程内容的依据

    本课程标准是基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应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训练和养成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三)采用何种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思想内涵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系,从思想观念把握历史文化的特征,从历史文化的变化去看思想观念的演进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根据这一理念,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做好电子教案,多展示一些图片和相关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

2、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采用个性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活动更高效。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互动,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中展开,突出个体对他人的影响性,采用组织学习小组、成立兴趣小组等方式加强师生和学生间合作,使教学活动更灵活有趣。

4、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启发,采用信息加工教学模式。注重体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获得能力,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通过制定课题、完成材料搜集和整理,整合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等环节训练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突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四、课程内容及要求

章节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概念知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了解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

一、关于文化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儒家文化

了解儒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总体特征及思想精华。了解孔子的生平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一、儒家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儒家思想文化的总体特征

三、儒家思想的精华

四、《论语》的四大精要

五、孔子相关影视资料赏析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情景展示法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道家与道教文化

了解道家和道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以及发展过程。

重点:一、道家思想文化

二、中国道教思想文化

三、《道德经》与《逍遥游》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情景展示法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佛教文化

了解佛教的创立以及主要教义,佛教传入我国及中国化的过程,佛教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影响

重点:一、佛教的创立主要教义

二、佛教的主要宗派

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佛教中国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情景展示法

 

第五章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服饰制度与传统礼制文化的关系

重点: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演变

二、中国传统服饰制度

三、中国传统服饰与传统礼制文化

四、设计传统服饰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绘画手工

第六章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色;了解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茶文化

重点: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色

三、饮食与传统礼仪文化

四、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第七章

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及文化内涵特点。

难点: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第八章

中国汉字文化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汉字书写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

重点:一、汉字的产生及造字方法

二、汉字的趣味性。

三、汉字的实用性。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学

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伟大成就和文化特征

重点:一、中国传统文学的成就

一、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学戏剧表演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情景展示法

 

第十章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戏曲艺术文化、书法艺术文化绘画艺术文化、雕塑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特征                  

一、传统音乐艺术文化          

二、传统戏曲艺术文化

三、传统书法艺术文化

四、传统绘画艺术文化

难点:五、传统雕塑艺术文化

六、书法、绘画、雕塑任选其一创作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则

手工制作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医药养生文化

学习了解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精粹的科技文明,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了解中国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发展与代表人物、代表作;了解传统中医养生的要诀

 

重点、难点: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

重点:一、传统中医药学、养生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葬俗文化、节俗文化。

一、婚姻文化

二、葬俗文化

三、节俗文化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

影视赏析法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或选用

《中国传统文化》,新世纪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系列规划教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2月第2版。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任务单元为基础进行能力训练,创设学习情景,以角色扮演、互评、讨论、自行设计场景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教师讲解、作品分析、分组讨论、影视鉴赏等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任务单元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学”“练”的过程中,能真正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评价

本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在两学期考核的方法上选择的是考查和考试方法。

考查:平时成绩五次,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

      最后成绩=(出勤情况+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表现+小组活动/5

考试:平时成绩四次,包括出勤情况、作业、期中测验、课堂表现。

      最后成绩=40%的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因素。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的创造性是无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闭窗口
政策法规 更多>>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
文件下载 更多>>
· “中华民族的灵魂”手绘作品比赛
· 毛泽东同志肖像手绘大赛
· 抗美援朝战争重要历史人物手绘大赛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包头市九原区职教园区平安大道7号 

蒙ICP备18000043号-1 蒙公网安备 15020702000055号